河源:灌溉用水需求可实时“感知” 预计年底完成
总投资7.92亿元的灯塔盆地灌区改造项目预计年底完成,将建成现代化、智慧化、生态化的高效节水示范灌区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奕镇 通讯员 陈殷
眼下是早稻抽穗时节,对于农耕灌溉尤为重要。记者6月13日从河源市了解到,总投资7.92亿元的河源灯塔盆地灌区已完成总体投资的80%左右,8个子项目正在有序施工建设,预计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近期实施项目。
灌区改造解决种植灌溉问题
记者走进和平县东水镇新坪村,见到当地村委会门口一片连片592亩的早稻田。据当地村干部介绍,该村农田种植面积有2300多亩,这片592亩的早稻是今年4月初种下的,目前这些稻子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长势良好,大多稻穗都有80多厘米高。
稻子长势如此之好,有赖于灯塔盆地灌区和平片区月坑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该工程涉及东水镇14个行政村的1.5万亩灌溉农田,改造工程包括续建48.65公里配套渠道,整修20.76公里农渠等。改造工程从2022年10月18日正式动工,到今年4月中旬完成主体建设并投入使用,为当地今年的水稻种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无独有偶,对于东源县船塘镇石岗村的村民来说,今年的春耕备耕底气十足。过去为了浇好春季农田灌溉的“第一水”,村里得组织上百号人费时费力地疏通水渠。如今,得益于灯塔盆地灌区东源片区大坑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现代化改造工程的推进,该村的水渠得到疏通,灌溉水已经能畅流田间。
石岗村处于灯塔盆地大坑灌区的覆盖范围内,过去当地由于没有充足的灌溉用水,导致该村部分农作物减产四成左右。而大坑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针对性地解决了灌区内水源保水能力不足、水源到田间不通、渠道输水效率不高等“三不”问题,让灌溉面积由1.8万亩提升至2.2万亩,供水保障率也从40%提升至90%,全力破除工程性缺水“瓶颈”。大坑灌区今年3月初全线试通水后并投入使用,给农田春灌给予有力的水利保障,当地受益百姓纷纷点赞。
将成为高效节水示范灌区
灯塔盆地位于河源市中心腹地,东源县、连平县、和平县三县交界处,范围包括20个镇,总面积2291.24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超过50万亩,是广东省的粮食主产区。灯塔盆地灌区近期实施项目于2022年9月开始动工建设,辐射河源东源、和平、连平、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等多个区域,项目重点推进的8个子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进度6.36亿元,占2022年度投资的97.85%,占总体投资的80.3%。预计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近期建设项目,2024年3月底前完成项目完工验收。
项目全面完工后,灌溉保证率90%以上,可开发40万亩耕地,渠系水利用系数提升为0.7,将成为现代化、智慧化、生态化的高效节水示范灌区。
值得一提的是,灯塔盆地灌区具备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特征。据介绍,项目将建立基础的感知、传输、存储和应用体系,实现灌区基础数据准确,计量监测设施完善,灌区用水计量、配水调度、工程管理等基础业务也将实现由粗放向精细化转变,由线下向线上转变。通过数字赋能,实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需水实时感知、供水精准调度和应急处置等功能,强化了精准超前预报,快速直达预警,前瞻科学预演,细化实化预案的“四预”能力。
投入使用后,灌区还将开发线上用水申请小程序,用水户通过扫描分水闸的二维码,上报用水计划,管理人员结合水情、工情、墒情、气象等信息,发布放水通知,并按计划开闸放水。系统实时监测用水过程、提高用水效率的同时,方便了种植户的用水需求。通过数字化手段科学管控工程,灌区可实现自动量测、自动传输,精准计量、高效配水,预计每年可促进节水5万多方。另外,灌区通过源头减量-过程阻控-末端净化-养分再利用-生物多样性提升等建设起节水型生态灌区,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与面源污染综合防控,这也将助力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动河源“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见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